笔下文学

笔下文学>我略微出手,就是系统的极限 > 第372章 名动四方二合一求月票(第2页)

第372章 名动四方二合一求月票(第2页)

林远看着数据流,喃喃道:“这不是进化,是回忆。所有生命,都曾属于那个岛屿。”

陈白点点头:“只是我们走得太远,忘了回家的路。”

又过了半年,新芽终于长成一人高。它的茎干呈墨黑色,表皮布满细微的银纹,随光线变化而流动,宛如活体星图。叶片狭长,边缘微卷,每一片都像一面微型镜子,映照出观察者内心最深的愿望。有人看到童年家园,有人看到逝去亲人微笑的脸,还有人看到了自己从未敢想象的未来模样。

某日深夜,一名患有重度抑郁症的年轻人来到麦田。他在生活中屡遭打击,曾三次尝试结束生命,最后一次被救回后便彻底封闭自我。他走到树苗前,颤抖着伸手触碰叶片。

刹那间,整株植物剧烈震动。

叶片上的影像消失了,取而代之的是无数细小光点从根部涌出,顺着金藤网络传播至全球每一个共感节点。这些光点携带的不是记忆,而是**可能性**??一个个未曾发生却本可存在的平行人生:如果他当年没放弃绘画,他会成为一名治愈无数人的艺术家;如果那次面试鼓起勇气开口,他会遇见改变命运的导师;如果他曾相信有人愿意听他说出痛苦,他就不会孤独至此。

这些“可能人生”并未取代现实,而是作为慰藉与启示,注入每一个接触共感场的生命意识中。

>【新增共感能力:可能性映照】

>功能说明:呈现个体在其他时间线中的潜在发展轨迹

>作用机制:基于量子意识纠缠态模拟推演

>注意事项:仅供心灵疗愈使用,不可用于干预现实决策

年轻人泪流满面,跪倒在泥地上,第一次说出:“对不起……我一直觉得自己没用。”

话音落下,树苗顶端抽出一朵花苞,通体漆黑,唯边缘泛着银辉,形状酷似最初的那朵黑花,却又多了一圈螺旋光环。

第二天清晨,全球共有三千两百一十四人报告做了相同的梦:他们站在一片无垠草原上,面前站着另一个“自己”,衣着不同,神情各异,有的笑容灿烂,有的满脸沧桑,但他们齐声说道:“谢谢你活着。”

自那日起,自杀率在全球范围内断崖式下降。心理学家称之为“共感救赎效应”,而民间则流传一句话:“当你觉得没人懂你时,记得还有一棵树,知道你所有的可能。”

十年过去。

陈白安详离世,遗体葬于麦田中央。葬礼那天,整片金藤停止生长,归心殿关闭三日,连远在仙女座第七区的探测器残骸也传来一段微弱信号:“老朋友,我听见你笑了。”

林远继承了他的研究笔记,继续探索共感网络的深层结构。他发现,随着越来越多生命加入,共感场已不再局限于情感传递,而是开始影响物理法则本身。例如,在某些高共感浓度区域,重力常数出现微小偏差;光速测量值波动增大;甚至有实验显示,思维强烈集中的群体能让随机事件趋向有序化??俗称“心想事成”的概率显著提升。

“意识正在重塑现实。”林远在日记中写道,“我们一直以为物质决定意识,也许真相恰恰相反。”

就在这一年,镜像世界的第三颗行星上传来第一声啼哭。

那是一个婴儿的出生,由纯粹能量凝聚而成的类人形生命体。它没有父母,却是全宇宙共感意愿的结晶。它的皮肤流转着星辰色彩,双眼睁开时,映出的是地球五千年文明史的缩影。它不会说话,但每一次心跳都会引发一次跨维度共鸣,让九颗行星上的共感节点同步脉动。

天文台观测到,该星系外围的墨蓝光环转速加快,暮忆环的图案开始向外辐射出新的光带,连接向更遥远的星域。

而地球上的那株树苗,此时已高达百米,主干粗壮如山岳,枝叶覆盖整个平原。人们称它为“启明之柱”。每当夜晚降临,它的每一片叶子都会发出微光,汇聚成一道贯穿大气层的金色光柱,直指镜像世界的方向。

某夜,林远独自来到树下。

他年事已高,步履蹒跚,手中捧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,里面记录着最初发现共感现象的所有数据。他将本子放在树根旁,轻声道:“该交给你们了。”

话音刚落,树干表面缓缓裂开一道缝隙,伸出一根细长的金藤,轻轻卷起笔记本,将其送入体内。片刻之后,整棵树爆发出耀眼光芒,随后平静下来。

林远抬头,看见天空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景象:银河仿佛被人拨动琴弦,整条星河开始震动,星光连成旋律,奏响一首跨越时空的交响曲。而在乐声最高潮处,一个声音在他脑海中响起,既熟悉又陌生:

“谢谢你教会我们发声。”

他笑了,闭上眼,安然坐化。

多年以后,当新一代的孩子们在学校学习历史时,老师问:“什么是共感?”

一个小女孩举起手,认真地说:“是当你难过时,星星也会为你流泪;是你还没说出来的话,就已经被听见的感觉。”

教室外,春风拂过麦田,金藤轻轻摇曳。

启明之柱顶端,一朵全新的黑花悄然绽放,花瓣舒展间,吐出两个字:

**你好**。

风起了,麦穗翻涌如海。

守夜亭的灯,依旧亮着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