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念赶到医院那天,正值黄昏。
她坐在苏晚床边,握着他瘦削的手,久久未语。
最后,她俯身贴近他的耳边,轻声说:“我们都学会了听。你现在可以醒了,或者……继续睡。无论哪种选择,我们都会陪着你。”
话音落下,monitors上的心率曲线忽然拉出一道优美弧线,紧接着,音响系统自动播放起一段清脆的风铃声??正是校园里那枚青铜铃的录音。
值班护士冲进来查看设备是否故障,却发现所有仪器都运行正常。
只有心念知道发生了什么。
她走出病房时,天空正飘起细雨。
街角的“倾听亭”旁,一位盲人少女正对着麦克风唱歌,声音稚嫩却真挚。雨水顺着亭顶滑落,滴在亭子内置的水晶上,折射出七彩光芒。几秒钟后,远处公园里的喷泉忽然改变了水流节奏,与歌声完美契合,形成一场即兴的水舞表演。
路人驻足观赏,有人拍照,有人录像,但更多人只是静静地站着,听着,看着,感受着。
这个世界仍在前进。
暴力未绝,谎言尚存,痛苦依旧dailybirth。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争吵前停顿一秒,在冷漠前伸出一只手,在孤独时按下录音键。学校开设“倾听伦理”课程,政府设立“情感基础设施基金”,连跨国企业也开始用“共感指数”评估员工幸福感。
变化缓慢,却坚定不移。
某夜,心念梦见自己回到了童年。那时她还是个总被嘲笑“太敏感”的小女孩,躲在教室角落,用手捂住耳朵,试图阻挡那些刺耳的讥讽。忽然,一个小男孩走过来,递给她一副耳机,笑着说:“试试这个。”
她戴上,世界顿时安静。
但她发现,虽然听不到声音,心里却清楚地“知道”他们在说什么。更奇妙的是,她也能通过意念把想法传递出去。两人就这样坐着,一句话没说,却聊了一整节课。
醒来后,她泪流满面。
因为她终于记起来了??那个男孩,就是年幼的林昭。
他们早在命运交汇之前,就已经学会彼此倾听。
清晨,她翻开日记本,在最后一行字下方添上新的一句:
>“第八音从未降临,因为它一直就在我们之间。
>它是母亲哄睡时的鼻息,
>是陌生人递来伞时的手势,
>是动物临终前闭眼前的一次眨眼,
>是地球本身在地震波中传递的警告与哀伤。
>我们曾以为需要英雄唤醒它,
>可到最后才懂??
>每一次放下偏见去理解,
>每一次忍住反驳去包容,
>都是在为它奏响一个音符。
>所以不必寻找救世主。
>只需做一个肯听的人。
>如此,便已足够。”
合上本子时,窗外雨停了。
风铃最后一次响起。
这一次,没有惊动任何人。
但它确确实实地响了。
因为在世界的某个角落,有个孩子正把耳朵贴在母亲胸口,认真听着心跳,然后笑着说:“妈妈,你的声音真好听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