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

笔下文学>大玄第一侯 > 第七百三十一章 千面神佛(第1页)

第七百三十一章 千面神佛(第1页)

“你们如果全都问心无愧的话,那你们在怕什么?”

李天尊目光扫过所有人,一脸疯狂。

“我苍穹宗都接受调查了,你们凭什么能置身事外?”

他现在的样子就像是我落水了你们也不能待在岸上,要死。。。

风起时,桃叶翻飞如信笺,一片片飘向九州的山川河流。那口第六井不再沉默,它的水面上浮着一层薄光,像是无数细小的记忆碎片在缓缓旋转。每当有人靠近,水面便会映出他们心底最深的画面??不是虚妄的幻象,而是被岁月尘封却从未真正消失的真实。

林昭站在忆园中央,望着一群孩子围坐在刻忆墙下听故事。讲故事的是个满脸皱纹的老妇人,她手中捧着一本边角磨损的手抄本,声音沙哑却坚定:“……那天夜里,雪下得很大,阿木尔抱着她刚出生的女儿躲在马厩里。外面有脚步声,是清忆使的人来了。她说,‘如果我死了,请把我女儿的名字告诉世界’。”

孩子们屏息听着,一个小男孩举手问:“后来呢?”

老妇人合上书,轻轻抚摸封面那个褪色的名字:“后来,有人听见了。”

林昭微微一笑,转身走向纪念馆后方的小径。这条路通往一座新立的碑林,每一块石碑都刻着一个名字,或完整,或残缺,有的甚至只有一声叹息般的符号。这是十年来“忆灯计划”的成果:三千六百一十二位曾被抹去身份的人,终于重获姓名。

她走到一块尚未完工的碑前停下。石匠正在凿刻最后一个字,锤子敲击的声音清脆而沉重。碑文写道:

**“宁红尘,生于乙未年春,卒于第七井崩毁之日。其志不灭,其声长存。”**

林昭伸手抚过那还带着粉尘的刻痕,指尖微颤。她记得那一天,宁红尘回头对她笑的样子,像极了少年时他们在桃林里偷摘桃子被抓包时的模样。那时她说:“等我们长大了,要写一本谁都不能改的历史书。”

如今,这本书已经传遍天下,但她知道,真正的历史从来不在纸上,而在人心深处那一声无法压抑的呼唤。

忽然,远处传来一阵骚动。一名青年疾步奔来,脸上满是焦急:“林昭大人!南方出了事!”

林昭皱眉:“何事?”

“忆塾被人纵火,三间学堂烧毁,数十本手稿化为灰烬。更可怕的是……”他顿了顿,声音发抖,“有人开始质疑《民忆录》的真实性,说那是‘煽动仇恨的虚构之作’。”

林昭闭眼片刻,再睁开时目光如刀。她早知这一天会来。当记忆成为力量,便也成了某些人眼中必须铲除的威胁。遗忘不会死去,它只是蛰伏,等待人心疲惫、怀疑滋生之时再度苏醒。

她立即召集忆治盟会核心成员议事。齐灵云拄着一根桃木杖赶到,虽已年逾花甲,但眼神依旧锐利如昔。猫四蜷在他肩头,金瞳半睁,低语道:“这不是普通的反抗,是有组织的反扑。我在地脉中感应到了‘伪忆残纹’的波动。”

“理政院内部有人动摇了。”齐灵云沉声道,“十年前我们以为胜利属于真相,可现在看来,胜利只是休战。”

会议持续到深夜。最终决定启动“共忆巡行”??由百名讲述者组成队伍,携带着《民忆录》正本与各地口述史汇编,徒步穿越九洲,一站一站宣讲真实过往。无论村庄城镇,无论高山荒漠,只要有人愿意听,他们就讲下去。

出发那日,天降细雨。百人列队立于忆园门前,每人胸前佩戴一朵蓝莲干花,象征永不褪色的记忆。林昭亲自为领队戴上刻有“守忆”二字的铜牌,轻声道:“你们不是去说服所有人,而是让哪怕一个人记住,就够了。”

队伍启程后,林昭并未停下。她派人前往北方断识原,将新拓印的万名名单送往边境难民营;又命人修复南方熔炉遗址上的铭文阵列,将其升级为可抵御精神干扰的“真言结界”。与此同时,《遗忘心理学》一书被重新整理出版,新增了二十万字的民间反思录,扉页写着一句话:

**“当我们研究为何忘记,才能真正学会如何记住。”**

然而,风暴仍在酝酿。

三个月后,京都爆发大规模抗议。一群自称“新纪派”的年轻人走上街头,高呼“放下过去,迎接未来”。他们焚烧《民忆录》,砸毁忆塾招牌,甚至在太庙外竖起一块巨碑,上书四个大字:**忘即是安**。

官方态度暧昧。理政院发布声明称“尊重多元声音”,却未明确谴责暴力行为。一些地方官员开始悄悄取消记忆课,或将教材替换为经过“适度调整”的版本。

林昭收到消息时,正坐在井边削一支桃枝做笔。她静静听着汇报,直到最后一个字落下,才缓缓开口:“他们不是真的想忘,是怕痛。”

齐灵云坐在她身旁,轻咳两声:“可悲的是,恐惧比记忆更容易传播。”

猫四跳上石台,尾巴扫过地面,留下一道微弱的蓝痕:“我可以唤醒沉睡的地忆脉,让那些被掩埋的哭声再次浮现。但代价是,有些人将不得不直面他们一生都在逃避的真相。”

林昭点头:“那就唤醒吧。”

当夜,大地震动。七座废井遗址同时喷涌出幽蓝色的雾气,雾中传出低语??那是三十年前大火中的呼救声、劳役营里的呻吟、孩童被拖走时母亲的嘶喊。这些声音顺着风传入千家万户,许多人惊醒,发现自家墙壁竟浮现出模糊影像:一位老人跪在雪地中抱着冰冷的孩子,口中喃喃:“我不是不想救你,是我被药控制了……”

恐慌迅速蔓延。有人崩溃大哭,有人怒砸收音机,也有人默默穿上旧衣,带着全家前往最近的忆塾报名听课。

舆论瞬间逆转。“新纪派”领袖在直播中失态咆哮:“为什么非要让我们背负这些?我们没做过那些事!”

镜头前,一位白发老太太走上前,平静地说:“我儿子死在你们父亲那一辈人的手里。我不求报复,只求你们不要否认他曾活过。”

全国陷入沉默。三天后,理政院被迫表态,宣布全面恢复记忆教育体系,并对破坏忆塾者依法严惩。

但林昭清楚,这只是暂时的胜利。真正的战役,在每个人的内心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