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

笔下文学>潜修十五年,开局一品绝巅! > 第四百一十八章 不能抢(第2页)

第四百一十八章 不能抢(第2页)

昔日马厩早已坍塌,荒草丛生,唯余半截石柱孤零零矗立风雪之中。铁娃率众人清理废墟,掘地三尺,竟发现地下藏有一座密室。石门厚重,刻有古老符文,中央嵌着一块玉牌,形状竟与铁娃胸前玉扣完全契合。

他将玉扣按入凹槽,轰然一声,石门开启。

室内寒气逼人,四壁镶嵌水晶,折射出柔和光芒。正中摆放一座青铜鼎,鼎上铭文赫然可见:“昭华遗志,存于心者,方可启之。”

绕过鼎后,是一排排整齐排列的木架,其上堆满竹简、帛书、陶片、骨刻,种类繁多,内容涵盖历史、医学、农耕、律法、武学、礼仪……最令人震惊的是,其中竟有大量关于“忆术”的系统记载??如何通过声音、气味、触感唤醒深层记忆,如何以集体共忆抵抗洗魂术,甚至还有“灵魂共振阵法”的雏形设计图。

“这不是一本书。”大黑猫喃喃道,“这是一座记忆的堡垒。”

铁娃翻阅一本名为《忆武真解》的手稿,发现其中记载了一种极为特殊的修炼方式:不修真气,不练筋骨,而是以“铭记”为根基,凝聚“意念之力”。修炼者需每日回忆一人之事,深入其情感、经历、痛苦与希望,久而久之,精神愈发坚韧,直至能在梦中与亡者对话,在现实中引发“铭心共鸣”。

“原来如此。”铁娃恍然,“她们不是战士,却是最强大的守望者。她们用记忆筑墙,抵御遗忘的洪流。”

就在当晚,铁娃与众弟子举行仪式,点燃长明火,重立书院牌匾??“昭华铭学堂”。

消息如风传遍天下。

三个月后,第一批学生前来报名。有牧羊少年,有渔家女儿,有逃难寡妇,也有曾被贬为奴的“逆忆者”后代。他们不分男女,不论出身,只须带来一个名字??一个他们誓死不愿忘记的名字。

课堂第一课,便是书写。

“写下你心中最重要的人。”铁娃站在讲台上说,“不必华丽,不必正确,只需真诚。因为当你写下那个名字的时候,你就成了记忆的守护者。”

一个小女孩怯生生地举起纸:“先生,我爹娘都说我家祖上没人识字,我……我不知道该写谁。”

铁娃蹲下身,握住她的手:“那就从你开始写起。你的名字,就是第一个不该被忘记的名字。”

女孩含泪点头,一笔一画写下自己的全名:李阿禾。

那一夜,书院上空星光璀璨,仿佛有无数先灵俯瞰人间,默默颔首。

与此同时,京城政局再生波澜。

新帝虽推行“铭名教育”,但朝中仍有保守派大臣暗中抵制。他们联名上奏,称“民间私记先人,易生妄议之风”,请求限制家谱编纂,禁止百姓随意追述祖先事迹。

奏折呈上之日,恰逢春祭大典。按照祖制,皇帝应在太庙宣读历代先帝功绩。然而当他翻开礼部准备的祝文时,却发现其中对永昌年间诸事依旧讳莫如深,尤其对“清道令”只字未提。

皇帝沉默良久,忽然转身问礼官:“朕的高祖父,当年为何颁布‘清道令’?”

礼官支吾难言。一旁老太监低声提醒:“说是为肃清叛乱余党,维护社稷安稳。”

皇帝冷笑:“那百姓为何而死?”

无人应答。

他径直走出太庙,登上城楼,面对百官与万民,朗声道:“今日,朕不读祝文,只讲一事。”

接着,他亲口讲述了永昌三年江南抗税惨案,讲到那位五岁女童如何活下来,如何用丝线绣出三百七十二个名字;他又讲起西北妇人血书申冤,讲起南方医者投竹江流……每讲一则,便命人将名字写于巨幅素帛之上,悬挂城头。

最后,他说:“这些名字,不在正史,却在我心。若连死者之名都不敢提,何谈敬天法祖?若连百姓之痛都不敢听,何配为君?”

群臣震骇,默然无语。

当晚,皇帝下诏:

一、废除一切关于“逆忆罪”的旧律;

二、设立“遗民司”,专责搜集被湮没的历史文献;

三、每年清明,全国同步举行“铭名祭”,由地方官员主持,邀请百姓讲述祖先故事;

四、开放皇家档案馆部分禁卷,允许学者查阅永昌朝原始军报与刑狱记录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