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

笔下文学>徒弟,不要丢下为师去当勇者啊! > 第170章 再一次请求(第2页)

第170章 再一次请求(第2页)

>只见炊烟暖人心。”

孩童们在村口唱,妇人在灶台边哼,士兵在战壕中低语。歌声所至,铁甲也会软化,刀锋也会偏移。

某年秋末,一名年迈的医师跋涉千里,来到桃林。他已是大陆最负盛名的大夫,著书立说,救治万人。但他此行只为一事:亲口告诉阿禾,五十年前,他曾是个弃婴,被遗弃在雪地中,奄奄一息。是一位陌生女子将他抱起,用自己的体温焐热他,又用最后半块饼喂他活命。

“我查了一辈子,才找到那位恩人的踪迹。”老人老泪纵横,“她临终前说,她只是记得有人曾对她做过同样的事。她说,她不过是把那点暖意,原样还给了世界。”

阿禾听罢,只是轻轻握住他的手:“那你今天来,也是还债?”

“不。”老人摇头,“我是来确认一件事??那盏灯,真的还在烧吗?”

阿禾带他走到石台前。锈剑依旧矗立,剑身上缠绕着几缕红绳,那是人们祈愿时系上的。旁边摆着一只陶碗,里面盛着清水,映着天空。

“你看。”她说,“它不在剑上,也不在我这里。它在每一个愿意低头看一眼跌倒之人的眼睛里。”

老人久久伫立,最终在石台前磕了一个头。起身时,他已决定放弃宫廷御医之位,回到最初救人的小镇,开办义诊。

消息传出,百余名年轻医者追随而去。他们说:“我们不想只治身体的病,还想治人心的冷。”

时间继续流淌,如溪水无声。阿禾渐渐老去,白发如霜,步履缓慢。但她仍坚持每天清晨煮一锅面,摆在屋外长桌上,任路人自取。她说:“我不怕浪费,只怕有人饿着走过却不敢拿。”

孩子们围着她转,叫她“阿婆”。他们不知道她是谁,只知她做的面特别香,讲的故事特别暖。

一个雨夜,一个小女孩怯生生地问:“阿婆,你说好人会有好报吗?”

阿禾正在缝补一件破衣,闻言停下针线,轻声道:“我不知道什么叫‘好报’。我只知道,当你帮了别人,你自己心里会亮一下。那一瞬间的光,就是回报。”

小女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,抱着新补好的衣服跑开了。

当晚,暴雨倾盆。一道闪电劈中村外老桥,桥体断裂。次日清晨,村民们发现桥头堆满了木材和工具,还有几十个身影冒雨施工??有商人、农夫、工匠、甚至曾坐过牢的浪子。没人号召,没人下令,但他们都说:“昨晚我梦到一个老人对我说,桥断了,路就不能断。”

七日后,新桥建成。桥栏上刻着一行小字:**“此桥无名,唯愿通行者心中有灯。”**

阿禾听说后,笑了笑,什么也没说。当晚,她独自坐在桃树下,仰望星空。

风拂过铃铛,唤心铃轻轻一震。

她闭上眼,仿佛听见林昭的声音:“你做得很好。”

她轻声回应:“不是我做得好,是他们本来就好。”

那一刻,她终于彻底明白了师父小梨的话:**守界,不是守护一道门,而是守护人性中不肯熄灭的光。**

她活到了九十九岁。

临终那夜,整片桃林的花突然在寒冬绽放,粉白如雪,香气弥漫十里。方圆百里的人都说,那晚他们做了同一个梦??梦见自己走在黑暗的路上,忽见前方有一盏灯,灯下坐着一位老妇人,正为一个孩子煮面。

醒来后,许多人流下泪来。

阿禾走得很安静。她躺在摇椅上,嘴角含笑,手中握着那枚唤心铃。锈剑在月光下泛着微光,仿佛也在低语。

葬礼那天,没有棺椁,没有哀乐。人们将她最爱的那口铁锅抬到山顶,点燃篝火,轮流煮面分食。有人说该立碑,有人提议建庙,最后却都沉默了。

一个盲童开口:“不用立碑。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碗她的面。”

于是,众人散去,各归其位。但从那天起,每年冬至,无论身处何方,所有曾受过善意之人,都会做一件事:为陌生人煮一碗面,或递一杯热水,或说一句“我陪你”。

这一习俗,被称为“阿禾夜”。

百年之后,桃林依旧繁茂,石台上的锈剑已被青苔包裹,几乎与自然融为一体。然而每逢大雪之夜,总有人声称看见一位白发老妪提灯巡行,为迷途者指引方向。

学者们争论她是否真实存在,史官们考证“守界使”是否确有其职。但乡野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:**她从未离开,因为她教会了世界如何留下。**

而在遥远的北境冰原,那座曾裂开缝隙的孤峰早已沉寂。可每当天象异变、人心动荡之时,峰底便会传出一声极轻的铃响,如同心跳。

守灯人说,那是初代心灯仍在呼吸。

某年春天,一名少女独自登上孤峰。她曾是影阁余党,双手染血,内心冰冷。但她连续七年梦见一个声音对她说:“回来。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